<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一個好公司是怎麼煉成的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皮理春秋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一個好公司是怎麼煉成的

夏紹剛

敝人對「賺錢」沒有太多研究,反而是對「省錢」有些心得(窮人思維靈氣持續開啟中)XD

我原本對巴菲特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他是當今世界上最出色的「投資者」,是一個光靠「投資股票」而非「經營實業」就榮登世界首富的大人物--就像 Facebook 是「沒有自產內容」卻獲得最多瀏覽量的社群媒體一樣--而看了<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後,赫然發現自己先前只看一些胡亂拼湊出的網路新聞,導致理解的十分片面且膚淺~~

就像上述的報導所寫,「巴菲特終於決定結束公司的紡織業務,他認為唯有將波克夏轉型為投資控股公司,才能創造公司和股東的最大利益」,我原本的認知如同這段一樣,錯得非常離譜--

波克夏哈薩威是巴菲特控股公司在 1965 年收購的紡織產業,巴菲特用波克夏的現金進軍保險業,再用保險浮存金作為收購更多優質產業的子彈,所以紡織業算是波克夏集團的「第一桶金」,其紡織業務最終在 1985 年因無法逆轉的虧損而終止。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值得一讀-皮理春秋

單單用「投資股票而獲利」來界定巴菲特,實在太狹隘,就他書中表達的投資態度看來,他「一輩子」在股市買賣的次數,我想可能比起許多每天看盤殺進殺出的小股民「一年」的交易次數還來得少!

我認為,巴菲特的主要角色,是一位頂尖的「營運者」,以穩健的步伐及誠信的態度,率領波克夏集團,多年來持續投資及併購優質產業,並且用實際舉動來打造了一個與股東互利互惠的公司文化環境,也進一步地正向的影響了整個金融市場的秩序

書中述及很多財務專有名詞,對於我這個完全不懂財報的門外漢,讀起來真的頗為吃力(光導論就看得暈頭轉向了 XD),另外本書在網路上已有很多針對投資觀念的相關討論,本篇主要針對巴菲特在「企業治理」上的理念,提出我的讀後感想:

一個公司真正的「所有人」是誰?

上市公司的組成,是由全體股東選任「負責階層」--董事會,首席為董事長--來代表公司、進行決策且承擔責任;而董事會則聘請「管理階層」--經理人,首席為執行長(在台灣稱總經理)--負責執行工作業務,賺取市場利潤,提升公司價值,保持競爭實力

公司角色間的關係-皮理春秋

※ ※ ※      ※ ※ ※

巴菲特以「股東」、「董事會」和「經理人」三者間的角色重疊關係,將公司分成三個類型:

1﹒股東 ≠ 董事會 ≠ 經理人

在董事會本身沒持股的情況下,這些董事很可能就不會由「全體股東」的利益出發以進行決策,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某個公司的董事會否決了對全體股東非常有利的併購案,只因為公司被併購後,他們就沒有優渥的董事「薪水」可領了 @@

董事沒有股權,對經理人的制衡力量也會下降;如果一個董事發現管理階層的問題,需要說服其他董事一起投下否決票,但若遇到董事間意見相左時,這位董事就需要向其他股東們提出報告,以期獲得支持--大部分的董事不太可能會做到這一步(就算會,也是故意搞鬥爭居多 QQ)--如果董事有持股的話,會大幅增加他們認真監督經理人的動機,以及在決策時的影響力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巴菲特不支持獨立董事的設立,獨立董事,看似公正清高,實則尸位素餐;期望獨立董事能「積極」且「有商業頭腦」的參與公司決策,還要以「全體股東的利益」作優先考量,根本是違反人性且不切實際的想法!

2﹒經理人也是股東

波克夏集團目前就是這種結構,巴菲特本身持有大量自己公司的股票,也是整個公司的執行長,執掌波克夏母公司的主要業務--決定整個企業的營運方向,管理旗下的子公司,且持續尋找好的投資目標

他旗下的經理人多半也是把大部分的身家,用來買進自己企業的股票;經理人與全體股東的利益一致,不用擔心經理人為了私利而從中搞鬼,畢竟他自己的財產跟公司的業績是休戚與共的!

從 1965 年迄今,巴菲特掌管公司已經邁入第 53 個年頭(2018年),而波克夏一路以來有著非常優異的市場表現,股東們也十分信賴巴菲特,波克夏股票的轉手率低得驚人(除外),因此巴菲特的地位非常穩固,我想股東們應該都希望他能再戰十年吧!

但書中也提醒大家,要小心這種「經理人=大股東」的模式,如果遇到昏庸無能甚或品行不端的執行長時會很危險,因為董事會無法對持有大量股份的管理階層產生制衡(沒有足夠的股東支持,無法凝聚起讓執行長下台的力量),很可能只能用董事集體辭職的手段來警告其他股東和社會大眾要小心這間公司。

3﹒董事會也是股東

這是巴菲特認為最良好的組成類型,他也希望後續波克夏能朝這個方向轉型--全體股東選出其中有能力者為董事,負責監督管理團隊--董事與全體股東的利害一致,所以很容易凝聚出對公司有利的決策,任命一流的經營團隊,如經理人不稱職也能明快地進行裁撤。

※ ※ ※      ※ ※ ※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得知,公司的真正所有人,不是董事會,也不是經理人,而是「全體股東」

在公司中有強大話語權的董事會或經理人,他們的力量是奠基在持有的股份上,而不是他們的地位;撇去股東的身份不提,董事會和經理人各有各的工作要作,並不因為他們的職位而比其他股東偉大。

台灣企業的「藏鏡人」

回頭看看,台灣又是如何呢?

由於法規的混亂落後加上官方的普遍縱容,台灣所謂的「公司」,可能都還停留在某大人物獨斷獨行及家族企業盤根錯節的威權時代。

這些大老闆,身上掛著一整排「總裁」、「榮譽董事長」、「最高顧問」等等響噹噹的名號,但事實上,在台灣「公司法」裡面,根本沒有規範這些頭銜的確切權責!

簡單來說,他們就是「不受監管、不需負責」的實質統治者!有董事之權,無董事之責

另一方面,有關公司的管理和營運,實際上也都是這些「藏鏡人」說的算!總經理(執行長)就像他們手中的木偶,管理階層無法發揮專業,只能唯唯諾諾,指哪打哪。

集團企業內部母子公司的交叉持股和舉世僅有的法人董事制度,是形成這種「另類台灣奇觀」的主因,在這些陋規的保護下,讓這些「大老闆」不用持有太多的股份就能掌握多間公司,展開「總裁的野望」!(詳見<公司的品格>一書)

比起前面提到的三種公司型態而言,這些台灣「總裁」,在實質上既是董事長又是執行長,還不用擔負起相應的責任;企業的獲利,往往拿來利己和酬庸,而非用來進行產業升級和永續經營,甚至直接掏空屬於全體股東的公司資本!惹出大麻煩時就拍拍屁股走人,剩下一整個爛攤子,留給姑息養奸的政府和無力反抗的股民去收拾。

※ ※ ※      ※ ※ ※

樂陞的股票一夕變成壁紙,所謂的「公開收購」是一場盛大的騙局。

威盛和宏達電由盛轉衰,許多人說是時不我予;但我最記得的,是宏達電在強敵環伺之下,竟然將獲利拿去攤威盛的壞帳,相較韓國三星集團狠下血本的銳意創新,王大老闆搞出的挖隧道交易,讓宏達電徹底由盛轉衰......現在該企業的 VR 事業又拆分出來了,會再重演一次歷史嗎 @@

書中提及的一些惡性手段還算「巧取」,而某些台灣企業的行徑,可不能只用「豪奪」來形容了!只能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確實負起修法及督導的責任,而不是甘為企業財團的打手,讓大多數的股民永遠處於法規和訊息上的弱勢當中。

打造一個好公司才能滾出最大的雪球-皮理春秋

造最好最長的坡,滾最大的雪球

巴菲特一生所努力的,除了帶領波克夏集團持續獲利成長外,就是保持財務上的公開透明,讓公司的盈餘完全的回歸到公司的所有人--也就是全體股東身上。

巴菲特的資產增長,是源於他買入的波克夏股票在市場上的價值增長,而非以「執行長」身份領取不當的高額薪資,或是在公司的獲利上動手腳,從其他股東的口袋中撈錢;也因此,巴菲特能夠坦蕩蕩的承諾,自己的財富增長率會與每個波克夏股東相同。

※ ※ ※      ※ ※ ※

波克夏的經理團隊不會有特許認股權,因為巴菲特認為那是在剝奪其他股東的利益;每位經理人依本身業績獲取獎金,而非領取過多的固定薪資,且取消掉無謂的的繁文縟節,因為巴菲特要執行長只要專注於「管理公司」這件事就好。

波克夏很少發行新股票,因為這會攤薄既有股東的權益(公司的業績盈餘不會因為股份總數增加而增加);波克夏也不太發股利,因為巴菲特認為盈餘若能創造更多的利潤就該持續投入市場,同時也降低股東的稅負。

波克夏極度重視公司的名譽,即便是「合法」的獲利,只要有道德上的疑慮,巴菲特就不會去碰它;同樣他也不是自命清高的老古板,能套利的正當交易,當然就會果斷出手。

波克夏儘量避免舉債,也不過度使用財務槓桿,因為巴菲特知道穩當的經營才能讓全體股東安心度日;而時時備足充分的資金,也讓波克夏能在良好的時機點主動出擊。

※ ※ ※      ※ ※ ※

波克夏極少進行除了節稅目的以外的慈善捐款,因為巴菲特認為這會損及全體股東的利益。而在捐獻流向上,巴菲特也認為該交由全體股東決定,而非取決於董事會或經理人的好惡(甚至很多捐獻是經由指定的「基金會」流回了有心人士的口袋)。

很可惜的,因為在選擇資助支持墮胎權團體上出現民眾抵制的聲浪,使得由股東投票決定捐獻的優秀方案在 2002 年被迫中止;這件事也凸顯出群眾的盲目真是可怕,竟然不允許一個投資人自由地決定「自己的錢」可以捐給誰 @@

波克夏不追求亮眼的財報績效,因為長期的企業價值比短期的盈利目標更重要;波克夏致力於降低非必要支出,簡化管理流程,減少營運成本,因為巴菲特認為股東的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所以本書實際上在「省錢」上的著墨比「賺錢」更多,真的讓我看了津津有味 ^^b

(巴菲特在 1986 年買入公務機自打臉的那段辯解很有趣,後來巴菲特在 1998 年賣掉了公務機--因為波克夏直接併購了飛行服務公司 XD)

※ ※ ※      ※ ※ ※

波克夏持續購入優質企業,並將集團內的良好文化延伸出去,不斷提升旗下事業的競爭實力,一步一步地創立起牢不可破的商業帝國。

讀了本書後,我認為,「買低賣高」甚或「價值投資」都只是巴菲特的「戰術」手段,其最終「戰略」目標,仍然是作個稱職的「營運者」

巴菲特的名言(引用自Azquotes網站)-皮理春秋

巴菲特曾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找到濕濕的雪,和長長的坡。」(Life is like a snowball. The important thing is finding wet snow and a really long hill.)

我想,巴菲特的最大成就,不是他滾出了最大的「雪球」--而是腳踏實地且開誠佈公的,替跟隨他的投資者們,打造了一個最好且最長的「坡」

(本篇應楊斯棓醫師徵文活動所寫,感謝學長介紹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b)
書籍連結: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全新增修版〕

[同場加映]
1﹒姚侑廷醫師:像巴菲特一樣思考與行動!《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讀後感
2﹒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心得] 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2-1 2-2
3﹒維琪,你的好感度教練:從「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中學習專屬於己的(S.Y.S.T.E.M)系統
4﹒姚泓汎醫師:《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受用一生的智慧
5﹒小梅的人生進行曲:<天道酬勤而商道酬信: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6﹒建築療癒師 唐嘉鴻:【嘉鴻閱書】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延伸閱讀]
二月徵文: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讀後感(上)--台灣人看「國際觀」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讀後感(下)--醫學人看「變局」
三月徵文:
《理財小達人》讀後感--理財第一步,是「理解財富」
四月徵文:
《帶劍江湖》讀後感--太平洋上惡潮湧,夢醒誰是擺渡人

留言